人類靈魂的目標就是征服、完美,安全感、卓越感。每個小孩要面臨生命中的許多障礙,沒有一個小孩能夠在沒有努力追求某種意義形式上而得到成功。──Alferd Alder
阿德勒(Alferd Alder)小傳
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人,家中有六個兄弟、兩個姐妹,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身體病弱(輭骨癥),無法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童年過得很不快樂。四歲時因感染肺炎差一點夭折,因此他立志長大要成為一位醫師。阿德勒非常嫉妒大哥的健康、活力,他曾描述「健康的大哥就在我的面前,毫不費力的跑、跳、移動,而我任何移動都要費力、努力。」因此身體上的病弱,成為他最大的自卑感來源,但是他面對自卑的解決方法,卻是努力克服自卑感,補償身體上的缺陷,他要求自己加入同伴的游戲,并贏得勝利。進入學校后,剛開始他是一個很平凡的學生,數學尤其差,老師對他的評價很低,但他最后成為頂尖的學生。后來他依自己童年時的志愿,進入大學選讀醫學,剛開始選擇眼科,后來轉一般醫學,最后專心致力於神經醫學及精神醫學的研究,他因自己獨創的見解與傳統不同,因此脫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發展出個體心理學派(Individual Psychology)成為一代心理學宗師。阿德勒的童年時期看起來是很不幸的,他努力克服身體上的缺陷、心理上的自卑,而這些早期及成長過程中自我超越的經驗,日后成為他個體心理學理論的基礎。
阿德勒的重要理論
自卑感
感覺到自己的卑下、不如人,這是所有人類的正常狀態,也是人類奮斗向上的原動力。
補償
一種想要克服自卑感,想要努力逹成更高水準的動機 ?!秆a償」是因自卑感而來,但是補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關鍵在於「補償」的方法是否正確。
自卑情結
當人對其正常的自卑感,屢經努力仍無法逹成「補償」時,可能會產生「我沒有能力挑戰失敗,我沒用」的想法,覺得自己很差勁,對於生活充滿無力感。
優越情結
當人對其正常的自卑感「過度補償」時,所發展出來的狀態,這種人對自己有超出正常的成功需求,可能會出現自夸、虛榮、自我中心、中傷他人名譽的傾向,在臨床上,自戀型人格疾患會表現出這種病態的優越情結。
卓越感的追求
一種使人類朝向完美的動力?!“⒌吕諏θ诵缘挠^點,基本上他認為人是向上追求完美的,而且人人以「完美」做為自己一生的終極目標,基於某些原因,有些人做到了,有些人則否,而不論他有沒有做到,他原來是想要追求完美的。
虛構的目的論
人類行為的目標,是一種虛構、想像的產物。 這種虛構的目標,來自於個人的想法,個人的想法又來自於早期的生活經驗,例如,有人的想法是「只有完美無缺才可以快樂生活」,也有人的想法是「成功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價值」,這些想法可能不是每一個人都贊成,但人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擬定一個自己的目標(虛構的目的),然后努力去逹成。
生活型態
基於對完美的追求,而發展出個人一種包括:特質、行為和習慣的獨特組型。和人格、性格的意義接近。例如:一個被否定的小孩,在面對生活時會感到自卑并對他人感到不信任,其生活型態可能包括:報復,對別人的成功感到憤恨,并想得到他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阿德勒認為人在五歲時已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而每個人在其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手足互動關係,會影響個人發展的生活型態。
社會興趣
個人與他人合作,并達成自己與社會的進步?!“⒌吕瞻选干鐣d趣」視之為「對他人的同理心」即「用他人的眼、耳、心來看、聽及感受這個世界」,而這種天生的潛力是透過童年時期父母的教導、示范而學得,當個人發展出「社會興趣」之后,其自卑感及疏離感將消失,并能與人互相分享、互相尊重,得到人生的快樂,這也是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標。
出生序
阿德勒認為早期的手足互動關係及其排行序會創造出個人的生活型態(人格)。排行不同的孩子,因為父母對待的方式不同,因而創造出不同的童年環境,也因此決定了不同的人格。例如:老大,可能比較好權威、高成就動機、重視細節、保守,像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依德就是一個「典型的長子」。老二,可能把老大視為競爭對手,也許比老大有更強的競爭性,像阿德勒本身就有這種「次子性格」,但老二也可能因為自覺無法超越老大,反而放棄努力。老么,受到父母較多的寵愛,但因被照顧太多,有些人在長大后會發現自己很無能,學不到事情,養成被關心的習慣,依賴的性格,而造成日后的適應困難。獨子,雖也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但因為沒有手足關係,較少機會學習與人分享、競爭。
根據阿德勒說法,「自卑」是一切的開始。歷史上一些名人,例如:海倫凱勒突破多重障礙創造了許多不可能;瑞典的蓮恩瑪麗是一個用腳飛翔的女孩,天生無手卻比有手的人活得更精采;臺灣的俊翰肌肉痿縮,仍意志昂揚的和時間競賽。他們都是「超越自卑」的最佳例子。最近一位綜藝節目主持大哥遭人偷拍光牒勒索,事情原委尚不明朗,是非曲直暫且不論。這位大哥在記者會 中認為自己長得丑,所以喜歡接近女色。如果他說的是事實,照阿德勒的理論,這位大哥可能在童年就因「長得丑」遭人訕笑,感到自卑,他的「補償」方式有二:其一,努力發展演藝事業得到演藝圈一哥地位,其二,用各種方法獲致女人青睞 。第一部份他用了正確的方式「補償」自卑感,得到了事業的肯定;第二部份他「過度補償」自卑感,企圖製造「我受女人歡迎」的假象,來滿足自己長久以來的自卑,而這種「過度補償」已經使用不只一次了,他踢到人生的大鐵板,事業名聲一夕變色,這件事終將落幕,他會看到自己生命淪陷在這種過度補償的泥淖中嗎?看看這位大哥的行徑,「自卑」這東西還真像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水呢!
接觸阿德勒的理論,大概很少人不同意「超越自卑」的看法,我記得自己讀小學時,成績一直不理想,升上小五,新老師是學校王牌,他教的班級成績永遠是同年級第一,我多少也被逼得比較用功。有一次月考,進步到與另一位向來表現優秀的同學并列第五名,當年那個小女孩,欣喜若狂。發奬狀當天,老師竟然潑了我一大盆冷水,他對全班同學說:「× × ×成績平常表現比較優秀,第五名的奬狀應該給他。」當年的小女孩從云端掉到谷底,一個好憤怒、好傷心的女孩!。接下來,各位應該知道那個小女孩如何「補償」自己,超越自己的自卑了吧?這麼久了,還記憶尤新,可見我真的很會記仇!但把人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應該感謝老師,沒有當年的那一幕,就沒有今天的我!很多年過去了,今日之我,早已經不用第幾名來衡量自己,看到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想法實在很有趣!
看過阿德勒的理論,許多人可能有一個疑問:「人人必然都會有感知正常自卑的經驗,為何有些人補償成功?有些人則補償失???這其中必然有一些癥結吧?」其實,補償成功的人,絶對不是因為他上輩子做了好事或上帝特別眷顧他,應該是他補償的「方法」正確,因而最后補償成功。阿德勒相當重視家庭教育、親職教育,他首創現塲示范的方式,教導教師、父母如何處理師生、親子之間的問題,他強調提供資訊、教育、指導給這些遭受挫折、內心充滿沮喪恐懼的孩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持續的、強烈的、完全的支持和鼓勵,以幫助孩子產生勇氣,并採取對生活有幫助的行動,這個行動當然也就是前面所謂的「正確方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成功的人其背后必然有永遠支持鼓勵他的「貴人」,我想,我們很多父母、老師都在默默扮演這樣的角色吧!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阿德勒的這些觀點,在親職教育觀念充斥的現代并不陌生,但讓我們再回到自卑感發生的現塲,再重新感受當時的情緒,當孩子失敗時(例如:考試失?。⒆雍臀覀兊拇煺鄹衅鋵嵑芟?,孩子覺得自已很爛;父母、老師覺得自己把父母、老師的角色做的很爛,接下來要考驗的是:雙方要用什麼方法,讓彼此都能從挫折的情緒中,回歸人性中超越自我的需求,再用正確的方式把自卑「補償」回來?
試著一些溫柔與耐心,或許可以想像一些……
作者:賴莉玲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